国学文化《孔庙和国子监》
侧边栏壁纸
  • 累计撰写 190 篇文章
  • 累计收到 1,268 条评论

国学文化《孔庙和国子监》

萧瑟
2019-08-26 / 0 评论 / 549 阅读 / 正在检测是否收录...
温馨提示:
本文最后更新于2022年01月02日,已超过1053天没有更新,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周末(2019.08.25)终于把本月计划出游实现了,并顺利把备用计划也执行了。下面先讲一下孔庙和国子监吧。

孔庙

孔庙占地22000平方米,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得建筑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前院东面有碑亭、神厨、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斋所,并有持敬门与国子监相通。两侧排列着198座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刻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大成门外有乾隆石鼓和与之有关的两座清代石碑。中院的主要建筑为东西庑和13座御碑亭;后院崇圣祠独立成院,集合成北京孔庙完整的古建筑群体。

孔庙大成殿

大成殿供奉的孔子神位木龛,龛两边的楠木大柱,一幅乾隆御笔名联越然其上:“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门者,辟之宫墙”。正龛内为“至圣先师孔子神位”的木牌位。正位两旁,设有配享的牌位,复圣颜子(回)、述圣孔子(伋 )、宗圣曾子(参)、亚圣孟子(轲),称为“四配”;东西两侧设有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孙师、朱熹牌位,称“十二哲”。如下图,因殿内禁止拍照,所以就随手拍了一下供奉内容的介绍。

孔庙中发现的文物展也有一些挺有意思的,一个是“ 官中官员履历引荐折 ”,另外一个是“ 考试试卷 ”,履历引荐感觉就像现代我们求职的简历一样,不过感觉还是他们写的有感觉一些。另外一个考试试卷,感觉古文写的真麻烦,没有我们现在使用的白话文方便一些,且从图中也能体现出古代官员选拔的严格。

国子监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它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明代永乐,正统年间曾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组皇家建筑,形成现在的规制。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占地面积二万七千多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国子监主体建筑经历7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国子监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国子监中科举制展

金榜题名是现在许许多多的学生和家长的心愿更是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目标。“金榜”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物,而科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制度,它是通过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中国曾有过许多发明创造,科举制度也是其中之一,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源于汉、创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鼎盛于明清、终结于清末。科举制度从隋朝605年设立进士科算起直到清末1905年宣布废止,持续了1300年之久。在这1300年中,科举为国家造就了大批栋梁之才,更提高了整个中国社会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这个展览分为三部分,介绍了科举发展的历史、科举考试的程序以及科举的作用与影响。

在国子监中我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展示物。

原来古人考试也是需要准考证的,防止别人冒名替考。

这个就有意思了,展示的是科举考试中贡院场景,每位考生需要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内待上三天,真可谓“三场辛苦磨成鬼”,也体现出古代文人为考取功名而付出的艰辛。更比现在的高考还要艰辛。

因为时间有限,小编写的不是很好,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来北京看看实体,也感受一下国学文化的风采。

评论 (0)

取消